隆克平
北科百科,一部属于贝壳人的百科全书
隆克平 | |||||||||||
---|---|---|---|---|---|---|---|---|---|---|---|
![]() | |||||||||||
隆克平教授在2008光互联网国际学术会议 (日本东京)[1] | |||||||||||
| |||||||||||
出生年月 | 1968年5月 | ||||||||||
学术职称 | 教授 | ||||||||||
学位 | 博士 | ||||||||||
任职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
职位 | 院长 | ||||||||||
政治面貌 | ![]() | ||||||||||
工作年份 | 1987年 |
隆克平(1968年5月 - ),中共党员,现任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原为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和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1998年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互联网及交换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其它省部级和学科建设项目等共8项。
简历
教育经历
- 1983年9月 - 1987年7月: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本科生,获无线电电子学理学学士学位
- 1992年9月 - 1995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 1995年3月 - 1998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科研工作经历
- 1987年9月 - 1992年8月:重庆邮电学院电信系任助教、学报编辑部任编辑。
- 1992年9月 - 1995年月3: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广播电视发射技术。
- 1995年3月 - 1998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其间在重庆邮电学院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承担邮电部九五攻关项目、98年重点软科学项目。并于1996年评为讲师、1998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宽带网络生存性及恢复算法。
- 1998年9月 - 2001年6月:在北京邮电大学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网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在该室工作,2001年1月通过答辩被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聘为教授、2001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其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共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安全办公室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内横向合作项目7项。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互联网服务质量机制和模型、TCP改进及性能分析、路由器队列管理及分组调度算法、MPLS技术、宽带网络生存性及恢复算法等。
- 2001年6月 - 2002年11月:任墨尔本大学电子工程系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超宽带网络研究中心(CUBIN)研究员,作为第二主研人员从事下一代光互联网结构、光突发交换技术及光网络模型研究,和项目负责人Prof. Rodney S. Tucker (IEEE Fellow) 教授合作指导两名博士生。
- 2002年12月 - 2005年10月:为支持西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高等教育被重庆邮电学院从澳大利亚特聘回国,任重庆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2003年7月被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评聘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互联网体系结构及交换技术、宽带网络理论与技术,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等项目共10余项。
- 2005年11月 - 2010年月: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互联网及交换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其它省部级和学科建设项目等共8项。
- 2009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11年1月12日至今,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科研方向
- 光互联网络技术
- 宽带网络理论及技术
- 无线信息网络等
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宽带网络理论及技术、光互联网及交换技术、无线信息网络、网络安全与电信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完成了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和多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18篇。隆克平教授还广泛参与和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并成为多个国际会议的重要成员。隆克平教授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指导了8名博士生(两名国际博士生),50多名硕士生,完成硕士生教学课程三门。 2007年,39岁的隆克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在团队建设方面引进海外归国博士1名,形成了有7名核心成员的科研团队;在项目拓展方面,获得国家级、横向合作项目、985平台建设及“杰出人才引进”学科建设项目共8项,累计经费达1500余万元。
学术兼职
- 《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编委
- 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和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涵评及会议评审专家
-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第四届编委会委员
- 光互联网国际学术会议(COIN 2003/04/05/06/07)的国际指导委员会(ISC)委员
- 亚太光通信会议(APOC2006)的光分组交换(OPS)分会主席
- 国际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大会(IWCMC 2006)组织委员会合作主席
- 第四届光互联网国际学术会议(COIN2005)暨光分组交换/光突发交换研讨会(Workshop on OPS/OBS)的程序委员会(TPC)主席、承办单位组织负责人
- IEEE ICON2004/06、ICCCAS2004、ICICS2007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TPC)成员
- IEEE 2001 Workshop on Optical Networking and Architecture组织委员会委员
- 1998年10月 - 2000年8月:北京市博士后理事会常务理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前任 |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 继任 |
首任 | 2011年1月 - 现今 | 现任 |